lòu

漏刻


拼音lòu kè
注音ㄌㄡˋ ㄎㄜˋ

漏刻

词语解释

漏刻[ lòu kè ]

⒈  古【gǔ】计时【shí】器。即漏壶。因漏壶的【de】箭上刻符号表时间【jiān】,故称【chēng】。顷【qǐng】刻。借【jiè】指时间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古计时器。即漏壶。因漏壶的箭上刻符号表时间,故称。

《六韬·分兵》:“明告战日,漏刻有时。”
《汉书·哀帝纪》:“漏刻以百二十为度。”
颜师古 注:“旧漏昼夜共百刻,今增其二十。”
南朝【cháo】 梁【liáng】 慧【huì】皎 《高僧传·义解·释道【dào】祖》:“山中无漏刻【kè】,乃於泉水【shuǐ】中立十二叶芙蓉,因流波转,以定十二时【shí】,晷【guǐ】影无差【chà】焉。”
宋 彭【péng】乘 《墨客挥犀》卷七:“国【guó】朝置天【tiān】文院於【yú】禁中【zhōng】,设漏刻、观【guān】天臺、铜浑仪【yí】,皆如司【sī】天监,与司天【tiān】监互相检察。”

⒉  顷刻。

《汉书·王莽传中》:“捕斩【zhǎn】虏 騶,平定东域,虏 知【zhī】 殄灭,在【zài】于【yú】漏刻。”
《资【zī】治通鉴【jiàn】·汉王【wáng】莽地皇二年》:“莽 召【zhào】问羣【qún】臣禽贼方略,皆曰:‘此天【tiān】囚行尸,命在【zài】漏刻。’”
胡三省 注:“言得罪於天,死在须臾。”
清 王应奎 《柳南随【suí】笔》卷一【yī】:“丁亥岁三月晦【huì】日,忽【hū】被急徵鋃鐺【chēng】拖【tuō】曳,命【mìng】在漏刻。”

⒊  借指时间。

唐 刘长卿【qīng】 《喜朱【zhū】拾遗承恩拜命赴任上都》诗:“沧州【zhōu】 离别风烟远,青琐【suǒ】幽【yōu】深漏刻长。”

国语辞典

漏刻[ lòu kè ]

⒈  古代计时的器具。以铜壶盛水,底穿一孔【kǒng】,壶中竖立一支有刻度的箭,水【shuǐ】渐漏则箭上的刻度就逐【zhú】渐【jiàn】显【xiǎn】示时间【jiān】。共有一百刻,分昼夜。夏【xià】至通常【cháng】昼漏【lòu】六十刻,夜漏四十刻;冬至【zhì】则相【xiàng】反,春【chūn】秋二分昼夜【yè】各五十刻。

分字解释


※ "漏刻"的意思解释、漏刻是什么意思由恒修居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近音词、同音词


词语组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