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文 > 张籍的诗 > 凉州词三首

凉州词三首

[唐代]:张籍

边城暮雨雁飞低,芦笋初生渐欲齐。

无数铃声遥过碛,应驮白练到安西。

古镇城门白碛开,胡兵往往傍沙堆。

巡边使客行应早,欲问平安无使来。

风林关里水东流,白草黄榆六十秋。

边将皆承主恩泽,无人解道取凉州。

凉州词三首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其一

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,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。

一群骆驼【tuó】满载着货物伴【bàn】着【zhe】叮的驼铃【líng】声缓缓【huǎn】前进。西【xī】去的驼队应当【dāng】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【zhè】条大道远去【qù】安西。

其二

古镇的城门向着沙漠开敞,胡人的士兵经常依靠着小山丘。

巡逻边城的来使出行应该趁早,想要平安无事没有使者来到。

其三

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,白草、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。

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,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。

注释

碛:读qì,戈壁、沙漠。

白练:白色热绢。这里泛指丝绸。

安【ān】西:地【dì】名。唐方【fāng】镇有【yǒu】安西都护,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,兼辖龟兹【zī】,焉耆、于阗、疏勒四镇。贞元六【liù】年(790年),为吐蕃所陷。沙堆:亦作“ 沙塠 ”,沙【shā】墩,小沙丘。

使【shǐ】客:使者。风林关:在唐【táng】代陇【lǒng】右道的河州(治所【suǒ】在今甘肃临夏)境内。位于黄【huáng】河南【nán】岸。

白草:北地所生之草,似莠而细,干熟时呈白色,为牛羊所喜食。

黄榆:乔木名,树皮黄褐色。叶,果均可食。

六十秋:从吐蕃全部占【zhàn】领【lǐng】陇右之地至作者写【xiě】诗之时,已【yǐ】过去了【le】六十年之久。

恩泽:恩惠赏赐。

凉【liáng】州:唐陇右道属州,治所在今【jīn】甘肃武威。代宗宝应、广德年【nián】间【jiān】沦【lún】于吐蕃之【zhī】手。此【cǐ】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【shī】地。

参考资料:

1、百度百科.中国网络文学联盟

凉州词三首创作背景

  安史之乱以后,吐【tǔ】蕃族趁虚大兴甲兵,东下牧马,占据了【le】唐西【xī】北凉州(今甘肃【sù】永昌以东、天祝以西一【yī】带)等几十个【gè】州镇,从【cóng】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【jì】中叶长达【dá】半个多世纪。诗人目睹【dǔ】这【zhè】一现实,感慨万千【qiān】,写了《凉【liáng】州词【cí】三首》。

参考资料:

1、何【hé】国治 等.唐【táng】诗鉴赏辞典.上【shàng】海:上【shàng】海【hǎi】辞书出版社,1983:763-764

凉州词三首鉴赏

  《凉州词》是乐【lè】府诗的名称,本为凉州一带的歌曲,唐代诗人【rén】多用此调【diào】作诗,描【miáo】写西北边塞的风【fēng】光和【hé】战【zhàn】事。安史【shǐ】之乱以后【hòu】,吐蕃族趁虚大兴甲兵,东下牧马,占据了唐西北凉州(今甘肃永昌【chāng】以东、天祝以西一带【dài】)等几十个州镇,从八世纪【jì】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。诗人目睹这一现实,感【gǎn】慨【kǎi】万千【qiān】,写了《凉州词三【sān】首》,从边【biān】城的荒凉、边塞的侵扰、边将的腐败【bài】三个方面,再现了边城惨淡的【de】情【qíng】景【jǐng】,表达了诗【shī】人对【duì】边事【shì】的深切【qiē】忧【yōu】患。

  其一:

  第一首诗【shī】描写边城【chéng】的荒【huāng】凉萧【xiāo】瑟。前两【liǎng】句写俯【fǔ】仰所见的【de】景象。“边城暮雨雁飞低”,仰望边城【chéng】上空【kōng】,阴雨笼【lóng】罩,一群大雁低低飞过。诗人为何不写【xiě】边城晴朗的天空,却选择阴【yīn】沉昏暗【àn】的雨景,因为此时诗【shī】人【rén】无【wú】心观赏边【biān】塞的风光,只是【shì】借【jiè】景托情,以哀景暗【àn】示【shì】边城【chéng】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【níng】的生活。为增强【qiáng】哀景的气氛,作者又将这【zhè】暮【mù】雨雁【yàn】飞的【de】景【jǐng】置于特定的时节里。边【biān】城的阴沉悲凉,若是【shì】霜秋寒冬【dōng】,那是自然物候;而这时既不是霜秋,也不是寒冬,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。“芦笋初【chū】生渐欲齐”,俯视边城原【yuán】野,芦苇吐芽,如笋破土,竞【jìng】相生长【zhǎng】。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,在风和【hé】日暖的仲春【chūn】时节,边【biān】城仍【réng】然【rán】暮雨连【lián】绵,凄凉冷清,很容【róng】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【liáng】了。这【zhè】两【liǎng】句【jù】写景极富特色【sè】。俯仰所见【jiàn】,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【chéng】的【de】阴沉;暮【mù】雨【yǔ】、芦笋,上下映照,鲜【xiān】明地衬托出美【měi】好【hǎo】时节里【lǐ】的悲凉景色,具有【yǒu】很强的【de】艺术感染力。

  后两句叙事。在【zài】这哀景之下,边城的【de】悲事一定【dìng】很多【duō】,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【duō】层面【miàn】的铺叙,诗人便抓住发生在“丝绸之【zhī】路”上最典型的事件:“无【wú】数铃声遥过碛,应驮白练到安西。”这句中的“碛【qì】(qì)”,是沙漠【mò】;“安西”,唐西北【běi】重镇,此时已被吐蕃占据【jù】。眺望边城【chéng】原【yuán】野【yě】,罕见人迹,只听见一串串的【de】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,这“遥过”的铃声【shēng】勾起【qǐ】了【le】作者的【de】遥思【sī】:往【wǎng】日繁荣的“丝绸【chóu】之【zhī】路”,在这【zhè】温暖的春天里,运载丝绸的【de】商队应当是络【luò】绎不绝,路过西安,通向西域;然而如【rú】今安西【xī】被占,丝绸之路受阻【zǔ】,无【wú】数的白练丝绸【chóu】不再运往西域【yù】交易,“应驮”非正驮,用来【lái】意【yì】味深长。诗人多么【me】盼望【wàng】收复边【biān】镇【zhèn】,恢复往日的繁荣啊【ā】!“应驮”这点晴【qíng】之笔,正有【yǒu】力地表达了诗人这【zhè】种强烈的愿望,从而点【diǎn】明了此【cǐ】诗的主题。

  这首绝句,写景叙事,远近【jìn】交错,虚实相生,给读者的联想【xiǎng】是丰富的。一、二【èr】两句【jù】实【shí】写目见的近景,以【yǐ】荒凉【liáng】萧瑟【sè】的气氛有【yǒu】力地暗【àn】示出边城的搔【sāo】乱不【bú】安【ān】、紧张恐怖,这是【shì】寓虚【xū】于实;三、四两句虚写【xiě】耳闻的远【yuǎn】景,从铃声【shēng】的“遥过”,写到应驮安西的“遥思”,以【yǐ】虚【xū】出实,在丝绸之路上,掠夺【duó】代替了【le】贸易,萧条取【qǔ】代了繁荣,这虽是【shì】出于诗人的遥想【xiǎng】,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【xiǎng】象的艺【yì】术【shù】空间。

  其三:

  白居易在《西凉伎》中写道:“凉州陷来四十年【nián】,河【hé】陇侵将七千里。平【píng】时安【ān】西万里疆,今日边【biān】防在凤【fèng】翔【xiáng】。缘【yuán】边空【kōng】屯十万卒,饱【bǎo】食温衣闲【xián】过日【rì】。遗民【mín】肠【cháng】断【duàn】在凉【liáng】州,将卒【zú】相【xiàng】看无意收【shōu】。”元稹的【de】《西凉伎》也说【shuō】:“一朝燕贼乱中国【guó】,河【hé】湟忽尽空遗【yí】丘。连城边将但高会【huì】,每说此【cǐ】曲能不羞?”一【yī】针【zhēn】见血地指【zhǐ】出了凉州沦陷未收的原【yuán】因,是守边将领的【de】腐败无能。张【zhāng】籍的第三首【shǒu】诗正是表达这个思想主题,而诗的风格迥【jiǒng】然有别。“凤林关里水【shuǐ】东流,白草黄【huáng】榆六十秋【qiū】。”这两句写景,点【diǎn】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,以及【jí】景象的【de】荒【huāng】凉萧瑟。“凤林关【guān】”,在今甘肃临【lín】夏市西北。安史之乱前,唐朝同吐【tǔ】蕃的交界处在【zài】凤林关以西,随着边城【chéng】四【sì】镇的失守,凤林【lín】关亦【yì】已沦陷。在吐蕃异族野蛮掠夺、横暴奴役下,凤林关内,土【tǔ】地荒芜,无【wú】人耕种,岁岁年年只见寒水东流,白【bái】草丛生,黄榆遍【biàn】地【dì】,一【yī】片萧条。这里,诗【shī】人既用【yòng】“白草【cǎo】黄榆”从空间广度来【lái】写凤林关的荒凉,又用具【jù】体数字“六【liù】十秋”从时间【jiān】深度来突【tū】出凤【fèng】林【lín】关灾难的深【shēn】重。“六十【shí】秋”这不【bú】是夸张而是写【xiě】实,从公元762年【nián】(唐代宗初【chū】年)四【sì】镇失陷,到诗人公元824年写这首诗【shī】时,已是六十年还未【wèi】收复。国土【tǔ】失陷【xiàn】如此【cǐ】之久,边民【mín】灾难如此之深,为什么没有收复?原因在【zài】哪里?由此诗人【rén】发出【chū】了【le】深沉的感慨、愤激的谴责。

  “边【biān】将皆承主恩【ēn】泽,无【wú】人解【jiě】道取凉【liáng】州。”前【qián】句写边将责任的重大。“皆承主恩泽”,说明【míng】了边将肩负着朝廷【tíng】的【de】重命、享受着国家的厚禄、担负着人民的【de】重望,守卫【wèi】边【biān】境、收复失地【dì】是【shì】他们的天职。然【rán】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【zài】吐【tǔ】蕃的【de】铁蹄【tí】下,这不是国政内虚、边力不足【zú】。后一句直指原【yuán】因:守【shǒu】边【biān】的将领无人【rén】提【tí】起【qǐ】收【shōu】复凉州。边将享受着国家【jiā】优厚的【de】待【dài】遇,却不去尽职守边、收复失【shī】地,可见其饱食终日、腐败无能。这两句一扬一抑,对比鲜明,有【yǒu】力【lì】地谴责了边将忘恩负义【yì】,长期失职【zhí】,实在令人可憎可恨【hèn】,可悲可【kě】叹。

  此【cǐ】诗的主旨落【luò】在最后一句,诗人【rén】不是从正【zhèng】面围绕【rào】主题来叙述,而是【shì】从侧面落笔,这是此诗的一个显著【zhe】特色。一、二【èr】两句从空间和时【shí】间描写边城深重的灾【zāi】难,看【kàn】来【lái】似乎是【shì】控诉吐【tǔ】蕃的侵占【zhàn】罪恶,而联系最后一句【jù】“无人解道取凉州”来看【kàn】,诗人【rén】的用意【yì】是在用现实来【lái】谴责边【biān】将【jiāng】,正是他们的【de】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【xiàn】,边将已成【chéng】了历【lì】史的罪人。第【dì】三句【jù】以鲜明的对照,严正谴责边将无才无德,面对失去的山河熟视【shì】无睹。这一景一情,从侧面【miàn】有力地突现【xiàn】了卒【zú】句主【zhǔ】旨的【de】表【biǎo】达,义正辞严【yán】,酣畅淋漓。

张籍简介

唐代·张籍的简介

张籍

张籍(约767~约830),唐代诗人。字文昌,汉族【zú】,和州【zhōu】乌江【jiāng】(今安徽和【hé】县)人,郡望苏州吴(今江苏【sū】苏州【zhōu】)1 。先世【shì】移【yí】居【jū】和州【zhōu】,遂为和州【zhōu】乌江(今安徽【huī】和【hé】县乌江镇)人。世称【chēng】“张水部”、“张司业”。张籍的乐府诗【shī】与王建齐名,并称“张【zhāng】王乐府【fǔ】”。著名诗篇有【yǒu】《塞【sāi】下【xià】曲【qǔ】》《征妇怨》《采莲曲》《江南曲》。1 《张籍籍贯考辨》认为,韩愈所说的“吴郡张籍”乃谓其郡望,并引《新唐书·张籍传》、《唐诗纪事》、《舆地纪胜》等史传材料,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。

...〔 ► 张籍的诗(387篇)

猜你喜欢

夏日即事

宋代陈良贵

青毡坐【zuò】对【duì】此虚【xū】堂,惟有荷风过短墙。早【zǎo】起却怜春已去,閒【jiān】来自觉日偏长。

绿迷隋苑【yuàn】颦杨柳,红褪唐宫怨海棠。光【guāng】景如流寒又燠,天时未【wèi】定【dìng】雨违旸。

鹧鸪天 读《柳如是别传》

近现代金克木

寒柳金【jīn】明俱已休。哪堪回首旧【jiù】风流。纵横盲左凌【líng】云笔【bǐ】,寂寞人【rén】间白玉楼。

情脉脉【mò】,意【yì】悠悠。空怀家国古今【jīn】愁。何须更【gèng】说前朝事,待唱【chàng】新【xīn】词对晚秋。

偈颂十四首

释宗杲

青毡本是吾家物,今日重还旧日僧。

珍重圣恩何以报,万年松上一枝藤。

答卢式

明代皇甫汸

王风寖失古,颓波荡自今。李生陈大雅,刘子抱文心。

弱余振鸿藻,高义抗词林。归田守玄默,闭关谢沉吟。

送陶元庸之越

释妙声

吴越【yuè】山川一水分,总戎今属【shǔ】李将【jiāng】军。旌【jīng】旗影动鼋鼍窟,鼓【gǔ】角声连虎豹群。

徼外遐荒【huāng】来【lái】送款,幕中宾客总能文。想君禹【yǔ】穴【xué】题诗处,长向【xiàng】姑苏望白云。

与何光远赠答诗(龙女赠光远)

龙女

坐久风吹绿绮寒,九天月照水精盘。
不思却返沈潜去,为惜春光一夜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