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文 > 孟子弟子录的诗 > 寡人之于国也

寡人之于国也

[]:孟子弟子录

  梁惠王曰:“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。河内凶【xiōng】,则移【yí】其民于河东,移其粟于河内;河东凶亦然。察邻国【guó】之【zhī】政,无【wú】如寡人之【zhī】用【yòng】心【xīn】者。邻国之【zhī】民【mín】不加【jiā】少,寡人之【zhī】民不加多,何也?

  孟【mèng】子对曰: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。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【jiē】,弃甲曳兵而走。或百步而【ér】后止,或五十【shí】步而后止。以五【wǔ】十【shí】步笑百步,则何如?”曰:“不可【kě】,直【zhí】不百步耳,是亦【yì】走也【yě】。”曰:“王如知【zhī】此【cǐ】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【lín】国也。不违农时【shí】,谷【gǔ】不可胜食也;数罟不【bú】入洿池,鱼鳖不可【kě】胜食也;斧斤以【yǐ】时入山林,材【cái】木不可胜用也。谷与鱼鳖不可胜食,材木不可胜用,是使民养【yǎng】生丧死无憾也。养【yǎng】生丧【sàng】死无憾【hàn】,王道之【zhī】始也。五亩之宅【zhái】,树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。鸡豚狗【gǒu】彘之畜,无失其时,七十者可以【yǐ】食肉矣。百亩之田,勿夺【duó】其时,数口【kǒu】之家,可以无【wú】饥矣【yǐ】;谨庠【xiáng】序【xù】之教,申之以孝【xiào】悌【tì】之义,颁白者不负戴于道【dào】路矣【yǐ】。七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【ér】不王者,未【wèi】之【zhī】有也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,涂有饿莩而不知发【fā】,人【rén】死,则曰:‘非我也,岁也【yě】。’是【shì】何异于刺人而杀之,曰‘非我【wǒ】也【yě】,兵也【yě】’?王无【wú】罪岁,斯天下【xià】之【zhī】民至焉。”

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  梁惠王说:“我【wǒ】对于国家,总【zǒng】算尽了【le】心【xīn】啦。河【hé】内遇到饥荒,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【qiān】移到河东去【qù】,把【bǎ】河东的粮食【shí】转【zhuǎn】移【yí】到河内;河【hé】东【dōng】遇到饥【jī】荒也【yě】是这【zhè】样做。了解一下【xià】邻国的政治,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。邻国的【de】百姓不见减少,我的百姓不见增多,这是为什么【me】呢?”

  孟子回答【dá】说:“大王喜欢打仗,让我【wǒ】用战争做比喻吧。咚咚【dōng】地敲响战鼓【gǔ】,两军开始交战,战败的扔掉盔【kuī】甲拖着武器逃跑。有【yǒu】人【rén】逃了一百步然后停【tíng】下来【lái】,有的人【rén】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【xià】来。凭自己只跑【pǎo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【pǎo】了一百步,那怎【zěn】么样呢【ne】?”梁【liáng】惠王【wáng】说:“不行。只不过没有【yǒu】跑上一百【bǎi】步罢了【le】,那也是逃【táo】跑【pǎo】啊。”孟子说:“大王如果【guǒ】懂【dǒng】得这个道理,就【jiù】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【duō】了。

  “不耽误【wù】农【nóng】业【yè】生【shēng】产的季节,粮食就会吃不完。密网不【bú】下到池塘里,鱼鳖之【zhī】类的水【shuǐ】产就会【huì】吃不完【wán】。按【àn】一定的季节入【rù】山【shān】伐【fá】木【mù】,木材就会用不完【wán】。粮食【shí】和水产【chǎn】吃不完【wán】,木【mù】材用不完,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【sǐ】葬没有什【shí】么不【bú】满了。百姓【xìng】对生养死【sǐ】葬【zàng】没【méi】有什么不满,这是王道的开端。“五亩大的住宅场地,种上桑树,五十岁【suì】的人就【jiù】可以穿丝织【zhī】品【pǐn】了。鸡、猪、狗的畜养,不要耽【dān】误它们的【de】繁殖【zhí】时机【jī】,七十【shí】岁的人就可以吃【chī】肉食了。百亩大的田地,不要耽误它的耕【gēng】作时节,数口之家就【jiù】可以不【bú】受饥饿【è】了。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,把尊敬父母、敬爱兄长的道理反【fǎn】复讲给百姓【xìng】听【tīng】,须发花白的老人【rén】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【shàng】行【háng】走了。七十岁【suì】的【de】人能够穿上【shàng】丝织【zhī】品【pǐn】、吃上肉食,百姓没有【yǒu】挨饿受冻的,做到了这【zhè】些而不能统一天【tiān】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。“猪【zhū】狗吃【chī】人所吃的食物,不【bú】知道制【zhì】止;道路上有饿死的人,不知【zhī】道开仓【cāng】赈济。百姓【xìng】死了,就说:‘这不是我的过错,是因为年岁不好。’这种说法与【yǔ】拿刀把人杀死后【hòu】,说‘杀死人的不是我,是兵器’有什么不同?大【dà】王不要归罪【zuì】于年成,那么【me】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。”

注释

1. 梁惠王【wáng】: 战【zhàn】国【guó】时期魏国的【de】国君,姓魏,名罃【yīng】。魏国都【dōu】城在大梁,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【běi】,所【suǒ】以魏惠【huì】王又称【chēng】梁惠王。

2. 寡人:寡德之人.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。

3. 焉耳矣:焉、耳、矣都是句末助词,重叠使用,加重语气。

4. 河内:今【jīn】河【hé】南境内黄河以【yǐ】北的地【dì】方。古人以【yǐ】中原地区为中心,所以黄河以北【běi】称河内,黄河以【yǐ】南称【chēng】河外【wài】。

5. 凶:谷物收成不好.荒年。

6. 河东:黄河以东的地方。在今山西西南部。黄河流【liú】经【jīng】山西省境【jìng】,自【zì】北而南,故称山【shān】西境【jìng】内【nèi】黄【huáng】河以东的地区为【wéi】河东。

7. 粟:谷子,脱壳后称为小米,也泛指谷类。

8. 亦然:也是这样。

9. 无如:没有像……。

10. 加少:更少。下文“加多”,更多。加,副词,更、再。

11. 好战:喜欢【huān】打仗。战国时期【qī】各国【guó】诸侯热【rè】衷于互相攻打和兼【jiān】并。

12. 请以战喻【yù】:让我用打仗来【lái】做比喻【yù】。请,有【yǒu】“请允许我”的意思。

13. 填:拟声词,模拟鼓声。

14. 鼓【gǔ】之:敲起鼓来,发动进攻【gōng】。古人击鼓【gǔ】进【jìn】攻,鸣锣退兵。鼓,动词。之,没有实在意义【yì】的衬字。

15. 兵【bīng】刃既接:两军【jun1】的【de】兵器已【yǐ】经接【jiē】触,指战斗已开始【shǐ】。兵【bīng】,兵器、武器。既,已经。接,接触,交锋。

16. 弃甲曳兵:抛弃铠甲,拖着兵器。曳,yè,拖着。

17. 走:跑,这里指逃跑。

18. 或:有的人。

19. 以:凭着,借口。

20. 笑:耻笑,讥笑。

21. 直:只是、不过。

22. 是:代词,这,指代上文“五十步而后止”。

23. 无:通“毋”,不要。

24. 不违农时:指【zhǐ】农忙时不【bú】要征调百【bǎi】姓服【fú】役。违【wéi】,违背、违反,这里指耽误。

25. 谷:粮食的统称。

26. 不可胜食:吃不完。胜,尽。

27. 数罟不入【rù】洿【wū】池:这是为了防【fáng】止破【pò】坏鱼的【de】生长和繁殖。数,cù,密【mì】。罟【gǔ】,gǔ,网。洿【wū】,wū,深。

28. 鳖:biē,甲鱼或团鱼。

29. 斤:与斧相似,比斧小而刃横。

30. 时:时【shí】令【lìng】季【jì】节。砍伐【fá】树木宜于在【zài】草木【mù】凋落,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【shí】节进行。

31. 养生:供养活着的人。

32. 丧死:为死了的人办丧事。

33. 憾:遗憾。

34. 王道:以仁义【yì】治天下,这是儒【rú】家的政治主张。与当时诸侯【hóu】奉【fèng】行的以武【wǔ】力统【tǒng】一天下的“霸【bà】道【dào】”相对。

35. 五亩:先秦时五亩约合21世纪一亩二分多。

36. 树:种植。

37. 衣帛:穿上丝织品的衣服。衣,用作动词,穿。

38. 豚:tún,小猪。

39. 彘:zhì,猪。

40. 畜:xù,畜养,饲养。

41. 无:通“毋”,不要。

42. 百亩之田:古代实行井【jǐng】田制,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【gēng】田一【yī】百【bǎi】亩。

43. 夺:失,违背。

44. 谨:谨慎,这里指认真从事。

45. 庠序【xù】:古代的乡学。《礼记【jì】?学【xué】记》:“古之教【jiāo】者,家【jiā】有塾【shú】,党有庠,术有【yǒu】序【xù】,国有学。“家”,这里【lǐ】指【zhǐ】“闾”,二十五户【hù】人共住一巷【xiàng】称为闾。塾,闾中的学校【xiào】。党【dǎng】,五百户为党。庠【xiáng】,设在党中的学校。术,同【tóng】“遂”,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。序,设在遂中的【de】学校。国【guó】,京【jīng】城。学,大学。庠,xiánɡ。

46. 教:教化。

47. 申:反复陈述。

48. 孝悌:敬爱父母和兄长。悌,tì。

49. 义:道理。

50. 颁白:头发花白。颁,通“斑”。

51. 负戴:负,背负着东西。戴,头顶着东西。

52. 黎民:百姓。

53. 王:这里用作动词,为王,称王,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。

54. 未【wèi】之有:未有之。之,指【zhǐ】代“七十【shí】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不王者”。

55. 食【shí】人【rén】食:前一个“食”,动词【cí】,吃【chī】;后一个“食”,名词,指食物【wù】。

56. 检:检点,制止、约束。

57. 涂:通“途”,道路。

58. 饿莩:饿死的人。莩,piǎo,同“殍”,饿死的人。

59. 发:指打开粮仓,赈济百姓。

60. 岁:年岁、年成。

61. 罪:归咎,归罪。

62. 斯:则、那么。

参考资料:

1、《寡【guǎ】人之于国也》课文解读【dú】 .人民教育【yù】出【chū】版社【shè】[引用日期2024-9-21]

2、寡人之于【yú】国【guó】也 .人民【mín】教育出【chū】版社[引用日期2024-9-21]

寡人之于国也创作背景

  寡【guǎ】人【rén】之于国也》选【xuǎn】自《孟子【zǐ】·梁惠【huì】王上》,是该篇上部【bù】分的第三章。正是在接触【chù】、交谈的【de】过程【chéng】中,孟子与梁惠王【wáng】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,于是有【yǒu】了《寡人之于【yú】国【guó】也》这篇传诵千古【gǔ】的政事问答。

参考资料:

1、王【wáng】笑琴.《寡人之【zhī】于国也》赏析:《语文教学【xué】与研究:综合天地》,2004年第11期【qī】

寡人之于国也鉴赏

  这篇文【wén】章写孟子【zǐ】同梁【liáng】惠王的谈话【huà】。当【dāng】时各【gè】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【chōng】兵员,都苦于【yú】劳动力不足【zú】,所以【yǐ】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,采取了自以为“尽心”的【de】措施,可【kě】是目的并没有达到【dào】。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【dùn】,指出【chū】梁惠王的“尽【jìn】心”并不能使百姓【xìng】归【guī】顺,同时提出【chū】自己【jǐ】的主张,只有“行王道,施仁政”,才是治【zhì】国的根本办【bàn】法。全【quán】文可分为三个部分。

  第一部分(第1段),提【tí】出“民【mín】不【bú】加多”的疑问。战国时代,各诸侯国的统治者,对外争【zhēng】城夺地,相互攻【gōng】伐,“争地【dì】以【yǐ】战,杀人盈野【yě】;争城以【yǐ】战【zhàn】,杀人盈城”;对内残酷【kù】剥削,劳役繁重【chóng】,破【pò】坏【huài】生产力。这就造成了兵员【yuán】缺乏、劳力不足。争夺人【rén】力【lì】,成【chéng】为各诸侯国【guó】统治者【zhě】的当务之急【jí】。梁惠王提【tí】出“民不加【jiā】多【duō】”的疑【yí】问之前,自【zì】诩“寡人之【zhī】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”,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,申说自己治【zhì】国胜于“邻国之【zhī】政”,“河内凶,则移其民于【yú】河【hé】东,移其【qí】粟于【yú】河【hé】内;河东凶亦然”。从两方面描【miáo】述救灾的具体措施【shī】。“察邻国之政,无如寡人之【zhī】用心者”,进【jìn】一步突出梁惠【huì】王的自矜,为下文的“五十步笑【xiào】百步”作铺垫【diàn】。“邻国之【zhī】民不加少,寡人之民不加多,何也?”梁惠王【wáng】希望更【gèng】多的【de】民归附自【zì】己,孟子正【zhèng】是利用梁惠王的【de】这种【zhǒng】心【xīn】理来宣传“仁【rén】政”思想并想【xiǎng】引导他实行王道政【zhèng】治的。

  第二部分(第9-21段),分析“民不加【jiā】多【duō】”的原因。孟子【zǐ】不直接回答“民不加多【duō】”的问题,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,启发【fā】对方【fāng】,使对方容【róng】易【yì】接受。“王好战【zhàn】,请以战喻【yù】。”总提一句,然后举出两个【gè】逃兵“弃甲曳兵而【ér】走【zǒu】”的【de】两种情况【kuàng】。根据败逃距离的远【yuǎn】近,提出“以【yǐ】五十步笑百步,则如何”的【de】反【fǎn】问,进一步启发,诱【yòu】使对【duì】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【chū】否定自己论点的【de】话:“不可,直【zhí】不【bú】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【zhī】盾,“王如知【zhī】此,则无望民之【zhī】多【duō】于邻【lín】国也【yě】”。这【zhè】两句忽【hū】然转入正题,既回【huí】答【dá】了“民不加【jiā】多”的【de】原【yuán】因,又【yòu】揭示了五【wǔ】十【shí】步笑百【bǎi】步的寓意:梁惠王的“移民移粟”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【xīn】,实质上【shàng】没有什么区别,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【ér】已。这里暗示着梁惠【huì】王搞小恩【ēn】小惠并【bìng】不能使民加多,要【yào】使【shǐ】民【mín】加多【duō】,必须施【shī】仁政、行【háng】王道。于是文章就【jiù】自然【rán】而然地由第二部分【fèn】过渡到第三部【bù】分。

  第三【sān】部分【fèn】(第9-21段),阐述了孟子“仁政”的【de】具体【tǐ】内容──使民加多的根本措【cuò】施【shī】。

  第5段阐【chǎn】述“王道之【zhī】始”的【de】道【dào】理。孟子认为,合理地发【fā】展生产,使老【lǎo】百【bǎi】姓“养【yǎng】生丧死而无【wú】憾【hàn】”是实行仁政的开端,也【yě】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。“不违农时,谷不【bú】可胜食也。数罟不入洿【wū】池,鱼鳖不可胜食【shí】也。斧【fǔ】斤【jīn】以时入山林,材木【mù】不可胜【shèng】用也。”三组排句,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,以及采【cǎi】取这些措施【shī】后所产【chǎn】生的【de】效果。连用“不可胜……也”的句式【shì】,给人以吃【chī】不完、用不【bú】尽【jìn】的感觉,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【fú】力和感【gǎn】染力。接着又用【yòng】“谷与鱼鳖不可胜食,材【cái】木不可胜用”来小结前【qián】三组【zǔ】排句,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【tuī】出【chū】新的【de】结论【lùn】:“王道之始也【yě】。”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、三方面的【de】内容紧紧联【lián】系在【zài】一起【qǐ】,并把“使民加多”的【de】问题【tí】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【lái】。

  第6段,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。这一段,孟子进【jìn】一【yī】步【bù】提出教【jiāo】养百姓,使【shǐ】民心归【guī】顺的仁【rén】政主张,也【yě】是“使民加多”的根本措施。“五亩之宅,树之【zhī】以【yǐ】桑,五十者可以衣【yī】帛矣。鸡豚狗彘之畜【chù】,无失其时,七十者【zhě】可以食肉矣。百亩之田【tián】,勿夺其【qí】时【shí】,数口之【zhī】家可以无饥矣。”这三组排句又提【tí】出了发【fā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【shī】,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。这三【sān】种【zhǒng】措【cuò】施与上文的三种措【cuò】施相【xiàng】比【bǐ】,显然前进了一步,具有更【gèng】强的主观【guān】能动性。孟子【zǐ】不仅主【zhǔ】张养民,还主张【zhāng】教民【mín】:“谨【jǐn】庠序之教,申之【zhī】以孝悌之【zhī】义,颁【bān】白者不负戴【dài】于道路矣。”作者【zhě】在这里连用四组【zǔ】排句,把【bǎ】自己的【de】主张层层铺叙,渲染得有【yǒu】声【shēng】有【yǒu】色【sè】,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【hǎo】的前景。然后用“七十者衣帛食【shí】肉,黎【lí】民不饥不寒”两【liǎng】句承上【shàng】启下,顺理【lǐ】成章地【dì】得出“然【rán】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”的结【jié】论,与前文“王道【dào】之始也”相呼应。

  第7段,阐【chǎn】述使民加多【duō】应有的【de】态度。孟子【zǐ】批评统治者的虐政,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【zhāng】的【de】正确。前两【liǎng】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【jiǎng】得十分透彻,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。梁【liáng】惠【huì】王口口声声说“于国【guó】尽心”,可【kě】是“狗彘食人食而不【bú】知检,涂【tú】有饿莩【piǎo】而不知发”,哪里谈【tán】得上“尽心【xīn】”呢?“狗彘食人【rén】食”和“涂有饿莩”形【xíng】成鲜明的对比【bǐ】,深【shēn】刻地揭示了当时【shí】社【shè】会的不【bú】平等。接着作者针【zhēn】对统治【zhì】者归【guī】罪于岁的推诿,运【yùn】用比喻进【jìn】行【háng】驳斥:“涂【tú】有饿莩”归罪于年成不好,如同“刺人而杀之”归罪于【yú】武器一样荒唐,害民的【de】不是荒年【nián】而是统治者的【de】虐政。最后两句,“王无罪岁,斯天下【xià】之民【mín】至焉”,言简意赅【gāi】。不归罪于年岁,而是要反省【shěng】自【zì】己【jǐ】,革【gé】除【chú】虐【nuè】政,施仁政,行【háng】王道【dào】,使百姓住有【yǒu】房,耕有田,吃饱穿【chuān】暖用足,接受教育,懂得礼【lǐ】义,才能【néng】使他们归【guī】服【fú】。“斯天下之民至焉【yān】”回答了开【kāi】篇梁惠王提出的“民不加多”的疑【yí】问。

孟子弟子录简介

唐代·孟子弟子录的简介

...〔 ► 孟子弟子录的诗(1篇)

猜你喜欢

金水兄得拙集贻诗慰勉经秋徂冬始次韵为酬

傅义

杀气全消朔气升,金乌任尔急飞腾。荷香【xiāng】早【zǎo】沁三生梦,玉【yù】屑犹【yóu】辉【huī】五夜灯。

愧乏【fá】清泉【quán】为祛热,惠贻炽炭好融【róng】冰【bīng】。世情冷暖何【hé】须【xū】问,天际云霞正蔚蒸。

示子遹

宋代陆游

家贫不学俭,物理有固然。

要是善用短,足以终其年。

西江月·大道古今一脉

王惟一

大道【dào】古今一脉,圣人口口相【xiàng】传。奈何百【bǎi】姓不知焉。尽逐色声【shēng】迷恋。在迩不【bú】须求远,何消更遇神仙。分明只在【zài】眼睛【jīng】前【qián】。日用常行不见【jiàn】。

送方彦卿南归用苏东坡送李方叔韵 其三

明代祁顺

平【píng】生【shēng】养亲【qīn】知爱日,片心【xīn】纯孝谁能识【shí】。别来三载又言旋,思向高堂奉颜色【sè】。

古【gǔ】言亲在不远【yuǎn】游,侍养有违人子责。我怀圣善未许归,寸草难【nán】报三春德【dé】。

酬陈叔裕四首

宋代王炎

花枝破蕾作轻红,渐有春愁入眼中。

傥可登楼销暇日,幸无举扇障西风。

王淑姑诗

清代姚燮

月在中,井水明,匪【fěi】井水之【zhī】明【míng】,姑之心【xīn】。今日为【wéi】王氏姑,明日为李家妇。

茑萝系乔枝,同心誓相守。金镮双威甤,母欲夺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