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文 > 韩愈的诗 > 师说

师说

[唐代]:韩愈

  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人非生【shēng】而知之者【zhě】,孰能无【wú】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生乎吾前,其【qí】闻道也固先乎【hū】吾,吾从【cóng】而师之;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【zhī】。吾师道也【yě】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是【shì】故无贵无【wú】贱,无长【zhǎng】无少【shǎo】,道之所【suǒ】存,师【shī】之所存也。

  嗟乎【hū】!师道之不传也久矣!欲人之无惑【huò】也难矣!古之【zhī】圣人,其出人也【yě】远矣【yǐ】,犹且从【cóng】师而问焉;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远矣,而耻学于师。是故圣益圣,愚益愚。圣人之所以为圣【shèng】,愚人之所以为愚【yú】,其【qí】皆出于此乎?爱其【qí】子【zǐ】,择师而【ér】教之;于其身也【yě】,则耻师焉,惑矣。彼童子之师,授之【zhī】书而【ér】习其句读者,非吾所谓传其道解【jiě】其惑者也。句读【dú】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【shī】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【yí】,吾未见其【qí】明也【yě】。巫医【yī】乐师【shī】百工【gōng】之【zhī】人,不耻【chǐ】相师【shī】。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问之,则曰:“彼【bǐ】与彼【bǐ】年【nián】相若也,道相似也【yě】。位【wèi】卑则【zé】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”呜呼【hū】!师道【dào】之不复可【kě】知【zhī】矣。巫【wū】医乐师【shī】百工【gōng】之【zhī】人,君子不齿,今【jīn】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【kě】怪也欤【yú】!

  圣【shèng】人无常师。孔子师【shī】郯子、苌【cháng】弘【hóng】、师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【tú】,其【qí】贤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三【sān】人【rén】行,则必有我【wǒ】师【shī】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【ér】已。

  李氏子蟠,年十【shí】七,好古【gǔ】文,六【liù】艺经传皆通习【xí】之,不拘于时,学于【yú】余。余嘉其能行【háng】古道【dào】,作师【shī】说以贻之。

师说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  古【gǔ】代【dài】求学的【de】人一定有老师。老【lǎo】师,是【shì】(可以)依靠来【lái】传授道理【lǐ】、教授学业、解【jiě】答疑难问题的。人不【bú】是生【shēng】下来就懂得道【dào】理的,谁能没有【yǒu】疑惑?(有了)疑惑,如果不跟【gēn】从老师(学习),那些成为疑难问题【tí】的,就最终不能理解了。生在我前面,他懂【dǒng】得道理本来就早【zǎo】于我,我(应该)跟从(他)把他当作老师【shī】;生【shēng】在我【wǒ】后面,(如【rú】果)他懂得的【de】道理也早于我,我(也应该)跟从(他)把【bǎ】他当作老师。我【wǒ】(是向他)学习道理【lǐ】啊,哪【nǎ】管他【tā】的生年比【bǐ】我早还是比我晚呢?因【yīn】此,无论【lùn】地位【wèi】高【gāo】低【dī】贵【guì】贱,无论年纪【jì】大小,道理存在的地方,就【jiù】是老师存在【zài】的地方。

  唉,(古代【dài】)从师(学习)的风尚不流传已【yǐ】经【jīng】很久了,想【xiǎng】要人没【méi】有【yǒu】疑惑难啊【ā】!古代的圣【shèng】人,他们超出一般【bān】人很远,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【jiāo】;现在的【de】一般人,他们(的才智)低于【yú】圣人很远,却以【yǐ】向老师学习【xí】为耻【chǐ】。因此圣人就更【gèng】加圣明,愚人就更加愚昧。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【rén】,愚人之【zhī】所以【yǐ】能成为愚人,大概【gài】都出于【yú】这吧?(人们)爱他【tā】们的孩子【zǐ】,就选择老师【shī】来教他【tā】,(但是)对于他自【zì】己呢,却以跟从老【lǎo】师(学习)为可耻,真【zhēn】是糊【hú】涂啊!那些孩子们的老【lǎo】师,是教他们【men】读书,(帮助他们)学【xué】习断句的,不是我【wǒ】所说的能传授那【nà】些道理,解答那些疑难【nán】问题的。(一方面)不【bú】通晓句读【dú】,(另一方【fāng】面)不能解【jiě】决疑惑,有的(句读)向老师学习【xí】,有的(疑惑)却不向老师【shī】学习【xí】;小的方【fāng】面倒要学习,大的方面反而【ér】放弃(不学),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。巫医乐【lè】师和各种工匠【jiàng】这些人,不以互相【xiàng】学习为耻。士大夫【fū】这类人,(听到)称“老师【shī】”称“弟子”的,就【jiù】成群聚【jù】在一起讥笑人家。问他们(为什么讥笑),就说【shuō】:“他【tā】和他年龄差不多【duō】,道德学问也【yě】差不多,(以)地位低【dī】(的人【rén】为【wéi】师),就【jiù】觉【jiào】得羞【xiū】耻【chǐ】,(以)官职高(的人为师),就近乎谄媚了。”唉!(古代那【nà】种【zhǒng】)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,(从【cóng】这些话里就【jiù】)可以【yǐ】明白了。巫医乐【lè】师和各【gè】种工匠这些人,君子们不屑一提,现【xiàn】在【zài】他们的见识竟反而【ér】赶不上(这些人【rén】),真【zhēn】是令【lìng】人奇怪啊【ā】!

  圣人没有【yǒu】固定的老师。孔子曾以郯子、苌弘【hóng】、师襄、老聃为师【shī】。郯子【zǐ】这些人,他们【men】的【de】贤能【néng】都比不上孔【kǒng】子。孔子说:“几个人一起走,(其中)一定有(可以当)我的老师(的【de】人)。”因【yīn】此学生【shēng】不【bú】一定不如老师,老【lǎo】师【shī】不一【yī】定比【bǐ】学生【shēng】贤能,听到【dào】的道理有早有晚,学问【wèn】技艺各有专长,如此罢【bà】了。

  李家的孩子蟠,年龄十【shí】七,喜欢古文,六【liù】经的经文【wén】和传文都普【pǔ】遍地【dì】学习【xí】了,不受时俗的拘束,向我学习。我赞许他能够遵行【háng】古【gǔ】人(从师)的【de】途径,写这篇【piān】《师【shī】说》来赠送他。

注释

学者:求学的人。

师者,所【suǒ】以传【chuán】道【dào】受业【yè】解【jiě】惑也:老师,是用来传授【shòu】道理、交给学业、解释【shì】疑难问题的人。所以【yǐ】,用来……的。道,指儒家之道【dào】。受,通“授”,传授。业,泛指【zhǐ】古代经、史、诸子之【zhī】学及古文写作。惑,疑难【nán】问题

人非生【shēng】而知之者:人不是生下来【lái】就懂得道理。之,指知识和道理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【kùn】而学【xué】之,又其次之【zhī】;困而【ér】不学,民斯为【wéi】下矣【yǐ】。” 知,懂得。

其为惑也:他所存在的疑惑。

生【shēng】乎吾前:即【jí】生乎吾前者。乎【hū】:相当【dāng】于“于”,与【yǔ】下文“先乎吾”的“乎”相同。

闻:听见,引申为知道,懂得。

从而师之:跟从(他【tā】),拜他为老师。师,意【yì】动用【yòng】法,以……为师。从师,跟【gēn】从老师【shī】学习。

吾师道也:我(是向他)学习道理。师,用做动词。

夫庸【yōng】知其年之先【xiān】后生于吾乎:哪里【lǐ】去考虑【lǜ】他【tā】的年龄比【bǐ】我大还是小呢?庸【yōng】,发【fā】语词,难道。知,了解、知道。之,取【qǔ】独。

是故:因此,所以。

无:无论、不分。

道之【zhī】所【suǒ】存,师【shī】之所存也【yě】:意思说哪里有道【dào】存在,哪里就有【yǒu】我的老师存在。

师道:从师的传统。即上文所说的“古之学者必有师”。

出人:超出于众人之上。

犹且:尚且。

众人:普通人,一般人。

下:不如,名作动。

耻学于师:以向老师学习为耻。耻,以……为耻

是故圣益圣【shèng】,愚益愚:因此圣人【rén】更加圣明,愚【yú】人更加愚【yú】昧。益,更【gèng】加、越发。

于其身:对于他自己。身,自身、自己。

惑矣:(真是)糊涂啊!

彼童子之师:那些教小孩子的(启蒙)老师。

授之书而习其【qí】句读(dòu):教【jiāo】给【gěi】他书,(帮助【zhù】他)学习其中的【de】文句。之,指童【tóng】子。习,使……学习。其,指书。句读,也叫句逗,古人【rén】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。文【wén】辞意尽处【chù】为句【jù】,语意未尽【jìn】而【ér】须【xū】停顿【dùn】处为读(逗)。古代书籍上【shàng】没有标点,老师【shī】教学【xué】童【tóng】读书【shū】时要进行句【jù】读(逗)的教【jiāo】学【xué】。

句【jù】读之【zhī】不知:不知断句风逗。与下文“惑之不解【jiě】”结构相同。之【zhī】,提宾标【biāo】志。

或师【shī】焉,或【huò】不焉:有的(指“句读之不知【zhī】”这样的小事)从【cóng】师【shī】,有的(指“惑【huò】之不解”这【zhè】样的大【dà】事)不【bú】从师。不,通“否”。

小学【xué】而大遗:学了小【xiǎo】的(指【zhǐ】“句【jù】读之不知”)却丢【diū】了大的(指“惑之不解”)。遗,丢弃,放弃【qì】。

巫医:古时巫、医不分,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。

百工:各种手艺。

相师:拜别人为师。

族:类。

曰师曰弟子云者:说起老师、弟子的时候。

年相若:年岁相近。

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【zé】近【jìn】谀【yú】:以地位低的【de】人为师就感【gǎn】到【dào】羞耻,以高官为师【shī】就近乎谄媚。足,可,够得上【shàng】。盛,高大。谀,谄媚。

复:恢复。

君子:即上文的“士大夫之族”。

不齿:不屑与之同列,即看不起。或作“鄙之”。

乃:竟,竟然。

其可【kě】怪也欤:难道值得奇怪吗。其,难【nán】道【dào】,表反【fǎn】问。欤【yú】,语气词,表感叹【tàn】。

圣人无常师: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。常,固定的。

郯(tán)子:春秋时【shí】郯国(今【jīn】山东省郯城县境【jìng】)的国君,相传孔子曾向他【tā】请教官职【zhí】。

苌(cháng)弘:东周敬王时候的【de】大【dà】夫【fū】,相传【chuán】孔子曾向【xiàng】他请教古乐。

师襄:春秋时鲁国的乐官,名襄,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。

老聃(dān):即老子,姓李【lǐ】名【míng】耳,春【chūn】秋时【shí】楚国人,思想家,道家学派创始【shǐ】人。相传孔子曾【céng】向他学【xué】习周礼【lǐ】。聃是老【lǎo】子的字。

之徒:这类。

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【shī】:三人【rén】同行,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【shī】。《论语【yǔ】·述【shù】而【ér】》原【yuán】话:“子曰:‘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【yān】。择其【qí】善者而【ér】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【zhī】。’”

不必:不一定。

术业有专攻: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。攻,学习、研究。

李氏子蟠【pán】(pán):李家的孩子名蟠。李蟠,韩愈的弟子,唐德【dé】宗贞元【yuán】十九【jiǔ】年(803年)进【jìn】士。

六艺经传(zhuàn)皆【jiē】通习之:六【liù】艺的经文【wén】和传文【wén】都普遍的学【xué】习了。六艺,指六【liù】经,即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【lǐ】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六部儒家【jiā】经典。《乐》已失传,此【cǐ】为【wéi】古说。经,两汉【hàn】及【jí】其以前【qián】的散文。传,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【zuò】为传。通,普遍。

不拘于时【shí】: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【wéi】耻的不良风【fēng】气【qì】的束缚。时【shí】,时俗,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【cóng】师的【de】不良风气。于,被。

余嘉其能行【háng】古道:赞许他能【néng】遵行古人【rén】从师【shī】学习的风【fēng】尚。嘉:赞许,嘉奖。

贻:赠送,赠予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李世【shì】中,沈阳【yáng】等.普通高中课程【chéng】标准实验教【jiāo】科书 语文 必修3.北京:人【rén】民【mín】教育出版社,2004年:9-21

2、阴法鲁.《古【gǔ】文【wén】观止译注》.北京:北【běi】京【jīng】大学出版社,2011年:470

师说创作背景

  据方成【chéng】珪《昌黎先生诗【shī】文年谱【pǔ】》考证【zhèng】,此文作于唐【táng】德宗贞元十八年(802年),这一年韩愈35岁,任国子监四【sì】门【mén】博士,是【shì】一【yī】个“从七品【pǐn】”的学官,职位【wèi】不高【gāo】,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【le】名望,他所倡导的“古文运动”也已经开展。

师说鉴赏

  对"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"的理解【jiě】韩【hán】愈以儒【rú】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,他“收召后【hòu】学”,“抗颜而为师”,目的就是要恢复自【zì】孟子【zǐ】后【hòu】已“失【shī】其传”的儒【rú】家道统【tǒng】。正因为如此,他把【bǎ】“传道【dào】”视【shì】为教师最重要【yào】也是【shì】最基【jī】本的【de】任务。“受业”“解惑”,都与此【cǐ】有【yǒu】关:“业”即【jí】“道之文”,指【zhǐ】以【yǐ】“六艺经【jīng】传【chuán】”为代表的【de】儒家经【jīng】典【diǎn】;而“解【jiě】惑”也是为了【le】“明道”。由此可【kě】见,“师道”是贯穿全文的主线,“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【yě】”,这个判【pàn】断就是上述内【nèi】容的高度【dù】概括。

  对“巫医【yī】乐师百工之人,君子不齿,今其【qí】智【zhì】乃反不能及,其【qí】可【kě】怪也欤!”的【de】理解。

 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【yìng】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。但有人认【rèn】为不能这【zhè】样看,因【yīn】为这句话所在的【de】第2段,都是贬【biǎn】斥上【shàng】层“士【shì】大【dà】夫之【zhī】族”,褒扬【yáng】“巫医乐师百【bǎi】工之人”和“古之圣人”的【de】,“君子不齿”句的主语“君子”,是【shì】指【zhǐ】韩愈贬【biǎn】斥的上层“士大夫之族”,而不是韩愈自己【jǐ】。韩【hán】愈在文章里【lǐ】一再【zài】用“君子”“士大夫之族【zú】”与“巫医【yī】乐师百工之【zhī】人”“古之圣【shèng】人”对比,贬前者,褒后者【zhě】,当【dāng】然不【bú】会把自己列入所谓【wèi】的君子【zǐ】中,所以【yǐ】“君子【zǐ】不齿【chǐ】”只是对耻于从师【shī】的君子的【de】讽刺,而【ér】没有对“巫医乐【lè】师百【bǎi】工之人【rén】”的轻视。

  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

  评析:劈头提【tí】出“古之学者必有师”的论断,紧【jǐn】接着【zhe】概【gài】括【kuò】指出师的作用“传【chuán】道受【shòu】业【yè】解惑”做为【wéi】全文立论的【de】出【chū】发点【diǎn】和依据。然后句句顶接,推论出“道之所存【cún】,师之所存”的观点。同时,一开头郑重提【tí】出“古之学【xué】者必有【yǒu】师”,就隐然含有对“今之学【xué】者”不从师【shī】的批判【pàn】意味,很自然地为第二段【duàn】埋下了伏【fú】笔。本句翻译时【shí】要注意【yì】“者……也……”和“所【suǒ】以”在句【jù】式中的含义和作用。

  运用【yòng】:(翻译【yì】)古代求学【xué】的人一【yī】定有老师。老【lǎo】师是【shì】用来传授道理、交授学业、解【jiě】答疑难的。

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【shī】,师【shī】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【yǒu】专攻,如【rú】是而【ér】已。

  评【píng】析: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【lǎo】师的职能作出了【le】理【lǐ】论论【lùn】证【zhèng】和用【yòng】孔子言行【háng】作【zuò】了事实论证之后【hòu】,顺【shùn】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【de】结论。这个【gè】结论,是对“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”的深化,也是【shì】对士大夫之族耻【chǐ】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。说明【míng】了师生关系是相【xiàng】对的,教与【yǔ】学是可【kě】以相长的。这一句由“是故”引出,用“如【rú】是而已”结尾,化繁【fán】为简,既【jì】显见解的【de】深【shēn】辟透彻【chè】,又有一种高瞻远【yuǎn】瞩【zhǔ】的气势【shì】。

  运用:(翻译)因此,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【shī】,老师【shī】不一定【dìng】比学生贤能,听到的道理【lǐ】有先有【yǒu】后,学问技艺【yì】各有专【zhuān】长【zhǎng】,如此罢了

韩愈简介

唐代·韩愈的简介

韩愈
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【zhī】,唐【táng】代【dài】文学家【jiā】、哲学家、思【sī】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【jiāo】作孟州市)人【rén】,汉族【zú】。祖籍河北【běi】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【wǎn】年任吏部侍郎【láng】,又【yòu】称韩吏部【bù】。谥号“文”,又【yòu】称韩文公。他【tā】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【dǎo】者【zhě】,主张学习先秦两【liǎng】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【wéi】散,扩【kuò】大文【wén】言文的表达【dá】功能。宋代【dài】苏轼称他【tā】“文起八【bā】代之衰【shuāi】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【yǒu】“文章【zhāng】巨【jù】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【chāng】黎【lí】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【shì】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【lǐ】程【chéng】碑式人【rén】物。

...〔 ► 韩愈的诗(357篇)

猜你喜欢

子夜四时歌 其十

佚名

草木不常荣,憔悴为秋霜。今遇泰始世,年逢九春阳。

东蒙秋日

清代程云

九日易为风,凄其远望同。碧山分雪白,黄叶变霜红。

客梦初闻雁,乡心久忆菘。祇今将改岁,何以谢东蒙。

送王本一如辽阳

明代边贡

送君【jun1】无【wú】奈别【bié】情何,五日生朝客里【lǐ】过。心逐悬旌离汉徼,梦随春柳【liǔ】渡【dù】辽河。

重关复岭狼烟接,暮【mù】雨朝云海气多。应有大篇【piān】吟【yín】出塞,不须【xū】停【tíng】马问干戈。

跋楚老帖

宋代王庭圭

佛固不可求,会处岂容说。苦作如是言,为谁略饶舌。

近有谢师厚寄襄阳柑子乃吴人所谓绿橘耳今王

宋代梅尧臣

荆州持大橘,亦自名黄柑。

忽得洞庭美,气味何可参。

行界牌源道次小憩民舍

元代柳贯

小谷疏林【lín】受数家,年芳犹有【yǒu】刺桐花【huā】。白云不为青山【shān】地【dì】,截【jié】断前峰两髻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