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人 > 唐代诗人 > 杜甫

杜甫简介

杜甫 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【měi】,自号少陵【líng】野老,世称“杜【dù】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【hàn】族,河南府巩【gǒng】县(今【jīn】河【hé】南省巩【gǒng】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【gēn】另【lìng】外两位诗【shī】人李【lǐ】商隐与杜牧【mù】即“小李【lǐ】杜”区别开【kāi】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【gé】高尚,他的【de】约1400余首诗【shī】被保留了下来【lái】,诗艺精湛,在中【zhōng】国古典【diǎn】诗歌中备受推崇【chóng】,影响【xiǎng】深【shēn】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【dōu】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 ...〔► 杜甫的诗文(1134篇)杜甫的名句(228条)

轶事典故

愤斥皇亲
  唐【táng】玄宗当政时【shí】期的唐王朝,在当【dāng】时的世界上是【shì】一个大国。但就在这表面【miàn】上看【kàn】起来仍然强大的大【dà】国里,因【yīn】上下其【qí】手等诸多原因,业已孳【zī】生着崩溃的征兆。终【zhōng】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【fù】的转折点——“安【ān】史【shǐ】之乱”的发【fā】生。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,觉得当权者【zhě】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,定然会【huì】导致【zhì】国【guó】家的败【bài】亡;于是他便【biàn】大为愤慨【kǎi】地挥笔写下后【hòu】来被【bèi】选进著【zhe】名选本《唐诗三百首【shǒu】》的诗作,亦【yì】即题【tí】为《丽【lì】人【rén】行》的七言长篇古诗。该诗由于把【bǎ】杨【yáng】家那【nà】炙手可【kě】热【rè】的【de】奢侈生活作【zuò】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,成为【wéi】一首名副其实的“史诗”;而【ér】人们【men】还从【cóng】中概括出一个成语“炙手可热”,用【yòng】来表【biǎo】明气焰很盛,权势很大【dà】的那一号【hào】货色。

死因之谜
  多少年【nián】来,杜甫给后人留下的【de】最大【dà】疑惑是【shì】他的死因【yīn】。文【wén】学、史【shǐ】学界针对杜【dù】甫的死因提出了五【wǔ】种死因:

一、病死说
  翻阅莫【mò】砺锋、童强著《杜甫【fǔ】传》,关于杜甫的死,书中写道:“冬天到【dào】了,诗人病【bìng】倒了。病倒在行【háng】往【wǎng】衡【héng】阳的舟中。……一颗【kē】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、寂寞中陨【yǔn】落了。”

二、赐死
 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【xiě】的《杜拾遗补遗》。这【zhè】种【zhǒng】说法自提出后【hòu】,后来历朝【cháo】历代的【de】学者对此说【shuō】进行批驳【bó】,并明【míng】确指出此段文字【zì】中最大【dà】的问题【tí】,即【jí】文中提【tí】到【dào】唐玄宗在770年赐死杜甫,而唐玄【xuán】宗死于宝应元年【nián】(762)。

三、自沉于水而死
  此说源【yuán】于伪托唐朝韩【hán】愈名义撰的《题杜子美坟》提出“三【sān】贤(指屈【qū】原、李白、杜甫)同归一水”的说法。三人【rén】怀沙【shā】自沉,这【zhè】显然是一种没【méi】有【yǒu】丝【sī】毫根据的【de】想象。

四、食物中毒而死
 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【xué】者郭【guō】沫若,郭【guō】沫【mò】若的这【zhè】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,几【jǐ】乎没【méi】有【yǒu】文献作为依据纯【chún】属于个人的文学创【chuàng】作。

五、消化不良而死
  杜甫的死【sǐ】和【hé】饥饿【è】有着斩【zhǎn】不断的联系,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【kè】居湖南,由于【yú】被突【tū】然【rán】的洪水所围困【kùn】,连续饿了9天(一说是连【lián】续饿了5天)。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,以牛炙(炙:烤肉【ròu】)白酒招待他,难得饕餮一回的【de】杜甫因许久未进食,肠胃【wèi】难以【yǐ】承受,最【zuì】终因【yīn】消化不良而【ér】死【sǐ】。

主要成就

文学作品
  杜【dù】甫诗【shī】“有集【jí】六十卷【juàn】”,早佚。北宋宝元二年【nián】(1039年)王洙辑有【yǒu】1405篇,编为18卷,题为《杜工部集》。钱谦益编有《笺注【zhù】杜工部【bù】集【jí】》。杨伦说【shuō】:“自六朝以【yǐ】来,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,陈陈相因,最为可厌。子美出而【ér】独就当时所感触,上悯国难,下痛民【mín】穷,随意立题,尽【jìn】脱【tuō】去前【qián】人窠臼【jiù】”。

诗歌地位
  在【zài】杜甫中【zhōng】年因其诗风【fēng】沉【chén】郁【yù】顿挫【cuò】,忧国【guó】忧【yōu】民【mín】,杜【dù】甫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他的【de】诗词以古【gǔ】体、律诗见长,风格多【duō】样【yàng】,以“沉郁顿挫”四字准【zhǔn】确概括出他【tā】自己【jǐ】的作品风格,而以沉郁为主。杜甫生【shēng】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,其【qí】诗多【duō】涉笔社【shè】会【huì】动【dòng】荡、政治【zhì】黑暗、人民疾苦,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,他的诗【shī】记录了唐【táng】代由盛【shèng】转【zhuǎn】衰的【de】历史巨变,表达了崇高的儒【rú】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【de】忧患意识,因而被【bèi】誉为“诗史”。杜甫忧国忧民,人【rén】格高【gāo】尚,诗【shī】艺精湛。杜甫一生【shēng】写诗一千五百多首,其中很【hěn】多是【shì】传颂千古的名【míng】篇,比如“三吏”和“三别【bié】”,并有《杜工部集【jí】》传世;其中“三吏”为《石壕吏》、《新安【ān】吏》和《潼关吏》,“三别【bié】”为《新婚别》、《无【wú】家别》和《垂老别》。杜甫流传下来的【de】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【guǎng】泛的,是唐代最【zuì】杰出的诗人之【zhī】一,对后世【shì】影响深远【yuǎn】。杜甫作品被称为【wéi】世上疮痍,诗【shī】中【zhōng】圣哲【zhé】;民间疾苦,笔底波澜。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。

诗歌体制
 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【de】许【xǔ】多体制【zhì】,并加以创造性【xìng】地发展。他是新乐府诗体【tǐ】的开路【lù】人。他的【de】乐府诗【shī】,促成了中【zhōng】唐【táng】时期新乐【lè】府运动的【de】发展。他的五七古长篇,亦诗亦史,展【zhǎn】开【kāi】铺叙,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【huí】旋往复,标志【zhì】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。杜甫在【zài】五七律上【shàng】也【yě】表现出【chū】显著的创造性,积累了关于【yú】声律、对仗【zhàng】、炼字炼句【jù】等完整的艺术经验,使【shǐ】这一【yī】体裁达【dá】到【dào】完全成熟【shú】的阶段。有【yǒu】《杜【dù】工部集》传世。其【qí】中著作有《闻官军收【shōu】河南【nán】河【hé】北》、《春望【wàng】》、《绝句》、《望岳》等等。

创作经历
  杜甫【fǔ】生【shēng】在“奉儒守【shǒu】官”并有文学传【chuán】统的家庭中,是著名诗人杜审言【yán】之【zhī】孙。7岁学【xué】诗,15岁扬【yáng】名,一生不得【dé】志,只【zhī】做【zuò】过一【yī】些【xiē】左拾遗等小官,虽然被后世称为“诗圣”,诗歌被称为【wéi】“诗史【shǐ】”,可在唐朝当【dāng】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。
  有一首《戏为六绝【jué】句【jù】(其二)》就【jiù】是写“初唐四杰”的【de】:“王杨卢骆当时体,轻薄【báo】为文哂未休;尔曹身【shēn】与名【míng】俱【jù】灭,不废江河万古流。”其【qí】中不【bú】乏也【yě】有诗人的【de】自比,杜甫的【de】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【fèn】为四个时期:

  读书和漫游时期
  (三十岁以前)
  所谓“放荡齐赵间,裘马颇清狂”。
  开元【yuán】十九年(时二【èr】十岁【suì】)开始【shǐ】漫游吴越,5年之【zhī】后【hòu】归洛阳应举,不第,之【zhī】后杜【dù】甫再漫游齐【qí】赵【zhào】。之后在洛阳遇李白,两人相见恨晚【wǎn】,结【jié】下了深厚友谊,继而又遇高适,三人【rén】同游梁、宋(今开【kāi】封、商丘),后来李杜又到【dào】齐州,分手后又遇【yù】于东【dōng】鲁,再次分别【bié】,这【zhè】便是“诗仙”与“诗【shī】圣【shèng】”的最后一次相见。此期间的代表作有《望岳》、《房兵曹胡马诗【shī】》、《赠李白》等。

  困居长安时期
  (三十至四十四岁)
  这一时期,杜甫先【xiān】在长安应试,落第。当朝宰【zǎi】相李林甫为了达【dá】到【dào】权倾朝野的目的,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。后来【lái】向皇帝献赋,向贵人投赠,过着“朝扣富儿门,暮随肥马【mǎ】尘,残杯与冷【lěng】炙,到【dào】处潜悲辛【xīn】”的【de】生活,最后【hòu】才得到右【yòu】卫率【lǜ】府胄曹参【cān】军(主【zhǔ】要是看守兵甲仗【zhàng】器,库府【fǔ】锁【suǒ】匙的【de】小【xiǎo】官)的职位。这期间他写了《兵【bīng】车行》、《丽人行》等批评时政、讽刺权贵【guì】的【de】诗篇。而《自京赴【fù】奉先县咏【yǒng】怀【huái】五【wǔ】百字【zì】》尤为著名【míng】,标志着【zhe】他【tā】经历十年长【zhǎng】安困苦生活后对朝【cháo】廷政治、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。玄宗在751年正【zhèng】月8到10日接【jiē】连举行【háng】了【le】三个【gè】盛典【diǎn】。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【sān】篇《大礼【lǐ】赋》,玄宗使待制集贤院,但【dàn】并未得重用。

  为官时期
  (四十四至四十八岁)
  安史之乱爆发,潼【tóng】关失守【shǒu】,杜甫把家安置【zhì】在鄜州,独自去投【tóu】肃【sù】宗,中途为安【ān】史【shǐ】叛军俘【fú】获,押到长安。他面对【duì】混乱的长安,听到官军一再败退【tuì】的消息,写【xiě】成《月夜》、《春【chūn】望【wàng】》、《哀江头【tóu】》等诗。后来他潜逃【táo】到凤翔行【háng】在,做左拾遗。由于【yú】忠言直【zhí】谏,上书【shū】为宰【zǎi】相【xiàng】房琯【gùn】事被【bèi】贬华州司功参军(房琯善慷慨陈词,为典型【xíng】的知识分子,但不【bú】切实际【jì】,与叛军战,采【cǎi】用【yòng】春秋阵法,结果【guǒ】大败,肃宗问【wèn】罪。杜【dù】甫始为左拾遗,上书【shū】言房【fáng】琯无罪,肃宗怒,欲问罪,幸得脱)。其【qí】后,他用诗【shī】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【lái】,成为他不朽的作品【pǐn】,即“三吏”、“三别【bié】”。

  西南漂泊时期
  (四十八至五十八岁)
  随着九节度官【guān】军在相州大败【bài】和关辅【fǔ】饥荒【huāng】,杜【dù】甫弃官,携家人随【suí】人民逃难,经秦州、同谷等地,到了成都,过了一【yī】段比较安定【dìng】的生活。严武入朝,蜀【shǔ】中军阀作乱【luàn】,他漂流到梓州、阆州【zhōu】。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【chéng】都,杜甫投往严武处,严武死,他【tā】再度飘泊,在夔州住两年,继【jì】又漂泊到湖北、湖南一带,病死【sǐ】在衡州湘江上。这时期,其作品有《春夜【yè】喜雨》、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、《蜀相》、《闻官【guān】军收【shōu】河【hé】南河北》、《登高【gāo】》、《登岳阳楼》等【děng】大【dà】量【liàng】名【míng】作。其【qí】中【zhōng】最【zuì】为【wéi】著名的诗【shī】句【jù】为:“安得广厦【xià】千万间,大庇天【tiān】下寒士【shì】俱欢颜。” 而《登高》中的: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【jiāng】滚滚【gǔn】来【lái】”更是千古绝唱。

人物生平

家世背景
  杜甫出身于【yú】京兆杜氏【shì】,乃【nǎi】北方【fāng】的大士族。其远祖为【wéi】汉武帝有名的酷【kù】吏杜周,祖父【fù】杜【dù】审言。杜【dù】甫与唐代【dài】另一大诗【shī】人即“小【xiǎo】李【lǐ】杜”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、名【míng】将杜预之后。不过两支派甚远,杜【dù】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,而杜【dù】牧出自杜预【yù】少子杜尹。杜【dù】甫青【qīng】少年时因家庭环【huán】境优越,因此过着较为安【ān】定富【fù】足【zú】的【de】生【shēng】活。他自小好学,七【qī】岁【suì】能作诗,“七龄思即壮,开【kāi】口咏凤凰”,有志【zhì】于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【chún】”。他少【shǎo】年时【shí】也很【hěn】顽【wán】皮,“忆年十五心尚孩,健如黄犊走复来。庭【tíng】前八月梨枣熟,一日上树能千回”。

年少优游
  开【kāi】元十九【jiǔ】年十九岁时,杜甫出【chū】游郇瑕(今【jīn】山东临【lín】沂)。二十岁时【shí】,漫【màn】游吴越【yuè】,历时数年。唐【táng】玄宗【zōng】开【kāi】元二十三年【nián】(735年),杜甫回故乡参加“乡贡”。二十四年在【zài】洛阳参加进士考试,结果落第。杜【dù】甫【fǔ】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【mǎ】一职,杜【dù】甫于是赴【fù】兖州省亲,开始【shǐ】齐【qí】赵之游。

  天宝三【sān】年(744年【nián】)四【sì】月,杜甫在洛【luò】阳与被唐玄宗赐【cì】金【jīn】放还的李白相遇【yù】,两人相约同游【yóu】梁【liáng】、宋【sòng】(今河南开封、商丘【qiū】一带)。之后,杜甫又到齐州(今山东济南)。天【tiān】宝七年(748年)秋,杜甫转赴【fù】兖州与【yǔ】李白相会,二人【rén】一同寻仙【xiān】访道,谈【tán】诗论文,结【jié】下了“醉眠秋【qiū】共被【bèi】,携手日同行”的友谊【yì】。秋末,二人握【wò】手【shǒu】相别【bié】,杜甫结束了“放荡齐赵间,裘马【mǎ】颇【pō】清狂”的漫游【yóu】生活,回到【dào】长安。

仕途不顺
  杜【dù】甫生活于唐朝由【yóu】盛【shèng】转衰的历史时期,杜【dù】甫出【chū】身在一个世代“奉【fèng】儒守官”的家庭,家学渊博。早期作品【pǐn】主【zhǔ】要表现理【lǐ】想抱负和所【suǒ】期望【wàng】的人生【shēng】道路。另【lìng】一方面则表现他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政治理【lǐ】想【xiǎng】,期间【jiān】许多作品 反【fǎn】映当时的民生疾【jí】苦和【hé】政治动乱、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,从此【cǐ】踏上了忧【yōu】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【zuò】道路。随【suí】着唐玄【xuán】宗【zōng】后【hòu】期政治越【yuè】来越腐败,他的生【shēng】活也一天天【tiān】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【jìng】地。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。

  天宝六年(747年【nián】),玄宗诏天下“通一【yī】艺【yì】者”到长安【ān】应【yīng】试,杜甫也参加了【le】考试。由【yóu】于权相李林甫【fǔ】编导了一场“野无遗贤”的闹剧【jù】,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。科举之【zhī】路【lù】既然【rán】行不【bú】通,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【zhì】理【lǐ】想,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,投赠干谒【yè】等,但都无【wú】结果。他客居长安【ān】十年,奔走献赋,郁郁不得志【zhì】,仕途失意,过著贫困的【de】生活,“举进士不【bú】中第,困长安”。

  天【tiān】宝【bǎo】十【shí】年(751年)正月,玄宗将举【jǔ】行祭【jì】祀太清宫、太庙和天【tiān】地的三大盛【shèng】典,杜甫于是在【zài】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《大礼赋》,得到玄宗的【de】赏识,命待制在集【jí】贤院,然而【ér】仅【jǐn】得【dé】“参列选序”资【zī】格【gé】,等【děng】候分配,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【yǒu】得到【dào】官职。

  天宝【bǎo】十四年【nián】(755年),杜【dù】甫被授【shòu】予【yǔ】一个河西【xī】尉这【zhè】种小官,但杜甫不愿【yuàn】意任此【cǐ】“不作河西尉【wèi】,凄【qī】凉为【wéi】折腰【yāo】”的官职【zhí】,朝廷就【jiù】将【jiāng】之改任右卫率府【fǔ】兵曹参军(低阶官职,负【fù】责【zé】看守兵甲器杖,管理门禁锁钥)。杜甫因已年四十四,至长安也十年有余,为生计而接受【shòu】了这【zhè】所学【xué】无用【yòng】之职。十一月,杜甫往奉先省家,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【kū】泣声,原来小儿子饿【è】死【sǐ】了。就长安十年的【de】感【gǎn】受和沿途见闻,写成著【zhe】名的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【wǔ】百字》。

战乱流离
  天宝十【shí】四年【nián】(755年)十【shí】一【yī】月,安史之乱【luàn】爆发,第二年六月,潼【tóng】关失【shī】守,玄宗仓惶西逃。七月,太【tài】子李亨即位于灵武,是【shì】为【wéi】肃宗。这时的杜甫已将【jiāng】家【jiā】搬到鄜州【zhōu】(今陕西【xī】富县)羌村避难,他听说了肃宗即【jí】位【wèi】,就在八月只【zhī】身北【běi】上,投奔【bēn】灵武【wǔ】,途【tú】中不【bú】幸为叛军俘虏,押【yā】至长安。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,杜甫【fǔ】因为官【guān】小,没【méi】有被【bèi】囚禁。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,但【dàn】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【guó】忧民。

  时【shí】值安史之乱,他时刻注【zhù】视着时局【jú】的发【fā】展,在此期间写【xiě】了两篇文章:《为华州郭使君进灭【miè】残冠形【xíng】势图【tú】状》和《乾元元年华州试【shì】进士策问五【wǔ】首》,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,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。当讨伐叛军的劲【jìn】旅——镇【zhèn】西【xī】北庭节度使李【lǐ】嗣业的【de】兵马路过华州时,他写了【le】《观安西兵过赴【fù】关中【zhōng】待命二首》的【de】诗,表达了爱【ài】国【guó】的热【rè】情。

为官时期
  至德二年(757年)四月,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,杜【dù】甫【fǔ】冒险从成西金光【guāng】门逃出长安穿【chuān】过对峙的两【liǎng】军到凤翔(今陕西宝鸡)投奔【bēn】肃宗,五月十六日,被肃宗授为左拾遗,故世称“杜拾遗【yí】”。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,触【chù】怒【nù】肃宗【zōng】,被贬到【dào】华州(今华县),负【fù】责祭【jì】祀、礼乐、学【xué】校、选【xuǎn】举、医筮、考课等【děng】事。到华州【zhōu】后,杜甫心【xīn】情十分苦闷和【hé】烦恼。他常【cháng】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(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),以排忧【yōu】遣闷【mèn】。他在【zài】《题郑【zhèng】县亭【tíng】子》、《早秋苦热堆案【àn】相【xiàng】仍》、《独立【lì】》和《瘦马行》等诗中,抒发了【le】对【duì】仕【shì】途失意、世态炎凉、奸【jiān】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。疏【shū】救房琯这件事,杜甫经宰【zǎi】相张【zhāng】镐力【lì】救而得释放。但“帝自【zì】是不【bú】甚省录”,从此之后,肃宗对【duì】杜甫不再【zài】重用【yòng】。这一年【nián】九月,长安【ān】收复。十一月杜甫回到【dào】长安,仍任【rèn】左拾遗,虽忠【zhōng】于职【zhí】守,但终因受【shòu】房琯案牵连,于乾元元年(758年)六月被贬【biǎn】为【wéi】华【huá】州司【sī】功【gōng】参军。

  乾元【yuán】元年(758年)底,杜甫暂离华州,到洛阳、偃师(均在今河南省)探亲。第二年三月,唐军【jun1】与安史叛【pàn】军的【de】邺城(今河南安阳)之战爆发【fā】,唐军大败。杜【dù】甫从洛【luò】阳返回华州的途中,见【jiàn】到战【zhàn】乱给百【bǎi】姓【xìng】带来的无穷灾难【nán】和人【rén】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【zhàn】的爱国行为,感【gǎn】慨万千【qiān】,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——“三【sān】吏【lì】”(《新安吏》、《石壕吏【lì】》、《潼【tóng】关吏》)和【hé】“三别”(《新婚别》、《垂【chuí】老【lǎo】别》、《无家【jiā】别》),并在回华州后,将其【qí】修订脱稿。“满目悲【bēi】生事,因人作远【yuǎn】游。”

西南漂泊
  乾元【yuán】二【èr】年(759年)夏天【tiān】,华州及关中大【dà】旱,杜甫写下《夏日叹》和《夏夜叹》,忧时伤乱,咏叹国难民苦。这年立秋后,杜【dù】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,而放弃了华【huá】州司【sī】功参军的【de】职务,西去【qù】秦州(今甘肃省天水【shuǐ】一带)。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,共作【zuò】诗30多【duō】首【shǒu】。杜甫几【jǐ】经辗转,最后到了成都,在严【yán】武等【děng】人的帮助下,在【zài】城【chéng】西浣【huàn】花溪【xī】畔,建成了一座草【cǎo】堂,世称“杜甫草堂”, 也称“浣花草【cǎo】堂【táng】”。后被严【yán】武【wǔ】荐为节都,全家寄居在四川奉【fèng】节【jiē】县。

  广德二【èr】年(764年)春,严武【wǔ】再镇蜀,杜【dù】甫才又回到草【cǎo】堂,此前漂【piāo】泊在【zài】外将近两年。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【xiào】工部员外郎【láng】,做【zuò】了严武的参【cān】谋,后【hòu】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。不【bú】久杜甫又辞了职。这【zhè】五【wǔ】、六【liù】年【nián】间,杜甫寄人篱下【xià】,生【shēng】活依然很苦,他说【shuō】:“厚禄故【gù】人书断绝,恒【héng】饥稚【zhì】子色凄凉【liáng】”(《狂夫》)“痴儿不知父子礼,叫【jiào】怒索饭啼东门。”他用一些【xiē】生活【huó】细【xì】节来表【biǎo】现自【zì】己【jǐ】生活的困苦,他说他【tā】的孩子那【nà】种还没有懂【dǒng】事【shì】的孩子不知道对父【fù】亲很尊重,不知夫子礼,饿【è】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,是不是【shì】要遵循父子之礼,饿了就【jiù】吵着要饭吃【chī】,在东门外号哭,到了【le】秋【qiū】风暴雨之中,杜甫的茅【máo】屋破败,饥儿老妻,彻夜难眠【mián】,他写了《茅屋为秋风所【suǒ】破歌》。

  广德三年(765年)四月,严武去【qù】世,杜【dù】甫【fǔ】离开【kāi】了成都。经嘉州【zhōu】、戎州(宜宾【bīn】)、渝州(重庆)、忠州(忠县)、云安(云阳),于唐【táng】代宗大历元年(766年)到达夔【kuí】州(奉节)。由【yóu】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【de】照顾,杜甫得以【yǐ】在此暂住,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,自己也租【zū】了一些公【gōng】田,买了四十亩果【guǒ】园,雇了几个雇工,自己和【hé】家人【rén】也参【cān】加了一【yī】些劳动。这一时【shí】期,诗人创作【zuò】达到了高潮,不到两年,作【zuò】诗四【sì】百【bǎi】三【sān】十多首,占现存作品的百分【fèn】之【zhī】三十。这时期,其作品【pǐn】有《春夜喜雨》、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、《蜀相》、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【běi】》、《登高》、《登岳【yuè】阳楼》等大量【liàng】名作。其中最为著名的【de】诗句为:“安得广【guǎng】厦千【qiān】万间,大庇天下【xià】寒士俱欢【huān】颜。” 而《登高》中的【de】:“无边【biān】落【luò】木【mù】萧【xiāo】萧下【xià】,不尽长江滚【gǔn】滚来【lái】”更【gèng】是千古绝唱。

江舟长逝
  大历三【sān】年(768年【nián】),杜甫思乡心切,乘舟出峡,先到江陵,又转公【gōng】安,年底又漂泊到湖南【nán】岳阳,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【zài】船上。由于生活困难,不但不能北归,还被【bèi】迫更【gèng】往【wǎng】南【nán】行【háng】。大历四年正月,由岳阳【yáng】到潭州【zhōu】(长【zhǎng】沙【shā】),又由潭州到衡州(衡阳),复折回潭【tán】州。

  大历五年(770年),臧玠在潭州作【zuò】乱,杜甫又【yòu】逃往衡【héng】州,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【cuī】湋【wéi】,但行到耒阳【yáng】,遇江水暴涨【zhǎng】,只得停泊方田驿,五天【tiān】没吃到东西,幸【xìng】亏县令聂某【mǒu】派人送来酒肉而【ér】得救。后来【lái】杜【dù】甫由耒阳到郴州,需逆流而【ér】上二百多里,这【zhè】时洪水又未退【tuì】,杜甫原一心要北归,这【zhè】时【shí】便【biàn】改变计划,顺流而下,折回【huí】潭【tán】州。大历五【wǔ】年(770年)冬,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【qù】世。时年【nián】五十【shí】九岁。

夏夜叹

唐代杜甫

永日不可暮,炎蒸毒我肠。

安得万里风,飘飖吹我裳。

归雁

唐代杜甫

东来万里客,乱定几年归?

肠断江城雁,高高向北飞!

杜鹃行

唐代杜甫

君不见昔日蜀天子,化作杜鹃似老乌。

寄巢生子不自啄,群鸟至今与哺雏。

燕子来舟中作

唐代杜甫

湖南为客动经春,燕子衔泥两度新。

旧入故园尝识主,如今社日远看人。

归雁二首

唐代杜甫

万里衡阳雁,今年又北归。双双瞻客上,一一背人飞。

云里相呼疾,沙边自宿稀。系书元浪语,愁寂故山薇。

陪李金吾花下饮

唐代杜甫

胜地初相引,余行得自娱。见轻吹鸟毳,随意数花须。

细草称偏坐,香醪懒再酤。醉归应犯夜,可怕李金吾。